欢迎进入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智慧城乡分会网站,我们会精心为您提供服务!
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智慧城乡分会
Smart   Urban  and  Rural  Branch  of  CIAPST
   
站内搜索
绿色驱动“十四五”农业高质量发展
来源: | 作者:admin | 发布时间 :2021-03-23 | 96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    国家”十四五”规划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重要地位。绿色是农业的本色,农业的绿色发展也必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坚持质量兴农、绿色兴农,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。“绿色兴农”的科学论断与“提质增效”的新经济发展理念体现了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要求,绿色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义。
规划将“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”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,明确了以绿色导向,以质量安全为保证,以标准引领为导向,逐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主线,农业的绿色发展将成为新时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准要素。这奠定了整个“十四五”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向绿色、高质量发展实质性跨越的主基调,意味着农业发展目标由“增产、增收”向“稳产、增收、可持续”的目标转变。
“十四五”时期农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
更好释放农业多功能的属性。绿色农业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全产业链,通过打造绿色生产链,节约农业资源,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,夯实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。同时,借助农业生产和绿色农产品标准,提高农产品附加值,重塑农业的价值链体系,拓展农业发展空间,拓宽农民增收渠道。绿色农业通过统筹协调实现农业保供增收的政治与经济功能,既有助于实现产业自身可持续发展,又为国民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战略转型升级提供基础保障。此外,依靠一批环境友好型的技术、装备,绿色农业发展将起到保护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、构筑城市生态屏障的作用,为城市发展提供生态保护。绿色农业将吸收传统农业中智慧的生产技术与方法,并以科学的手段集成放大,其发展理念有助于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精华,构建农业生态文明,提升农业农村风貌。因此,绿色农业将协同农业的多种功能,释放国民经济压舱石与推进器的作用。
开创政策引导标准体系建设新局面。标准化在引领产业发展方向、促进产业升级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“十三五”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核心目标,在农业领域推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“双减”等农业政策,为农业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。“十四五”时期政策导向要顺应并强化原有生态文明建设的导向,持续推进投入品减量化、生产清洁化、废弃物资源化、产业模式生态化,实现农业的产出高效、产品安全、 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。在绿色农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中设立“风向标”与“校准器”,继续推动“三品一标”工作并使其内涵不断丰富。以绿色、有机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促进品种培优、品质提升、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,并最终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。
拓展优势农产品出口的新空间。农业绿色发展是一把“双刃剑”。一方面,各国对绿色、有机等优质农产品需求持续上升,我国优势农产品获得了更广阔的出口空间,而基于绿色发展视野,绿色农业国际贸易可反馈,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向绿色转型升级。另一方面,绿色发展也可能演变为贸易保护和投资障碍。由于国家间绿色发展程度的异质性,各国针对贸易所制定的农产品标准必然不同。部分高标准国家所制定的评价体系过于苛刻,相关标准实为绿色壁垒和贸易保护工具。主动以“绿色”驱动我国农业发展,倒逼绿色农业技术的创新升级,尽快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,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应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。
农业绿色发展面临诸多制约
绿色农业标准与产业体系不完善。当前我国大幅提高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,深化产业结构调整,相继推出促进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,为绿色农业产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。现阶段战略性新兴绿色产业虽在农业领域大量涌现,但部分地区产业仍存在高排放、高能耗、自然资源依赖性较大的特征,面临规模性不足、产业链缺陷、低质同构等突出问题,使得产业协同性不高,农产品的附加值低,核心竞争力普遍欠缺。产业结构的不健全直接导致农业产业绿色运营的标准不明确,造成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对农业环保工作、农业污染源认定等方面出现认知误区,“一刀切”、“以禁代治”现象成为绿色农业产业调整的桎梏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,实现农业产业“绿色化”和绿色农业“产业化”面临着“先天不足”和“后天乏力”的双重挑战。
传统的统计与监测体系难以适应绿色农业发展的需求。绿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理论与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,体现绿色农业内涵与特征的相关定量统计与监测体系建设尤为重要。当前我国部分农业资源利用率与生产率估算方法较为传统,难以精确计算和全面反映绿色农业发展的生态价值。绿色农业全产业链中包含不仅仅包含农产品生产、流通、消费等直接的信息, 还体现了其对生态修复、环境改善、生物多样性等贡献,传统的统计监测与预警难以对这些特征进行识别与提取,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绿色农业从业者的积极性。
农业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激励机制缺位。长期以来,我国主要实施农产品价格补贴、生产要素补贴等财政支农政策,以农作物丰产、高产为农业发展绩效指标。在转向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调整期,相关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尚未得以精准构建,突出表现在缺乏能够调节农户生产行为、推进农业绿色转型的技术性补贴。与其他三项基本农业补贴相比,当前我国绿色农业技术补贴存在规模较小,技术补贴标准较低且不统一,补贴对象存在偏差等突出问题,遏制了绿色农业技术外部性与多功能性的发挥。此外农业绿色发展缺乏相应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撑,资本激励力度远远不够。政府主导的“自上而下”的技术推广体系无法使基层高效联动,制约了绿色农业技术创新扩散,间接阻碍了科技、成果、人才等要素向农业绿色发展领域倾斜。
推动政策创新,加快农业绿色发展
兼顾实现经济与生态价值,优化绿色产业结构。构建完善与农业投入品质量、产地环境质量、农业产中产后安全控制、农产品质量等相关的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。一是围绕耕地质量等级、耕地土壤污染治理、规模养殖环境、农药风险评估等对产地环境保护进行规范;二是确立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标准、国家种质资源库和畜禽水产基因库建设标准、种植养殖污染防控技术标准以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控制;三是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。以产业绿色标准匹配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与资源环境保护新要求,发掘绿色生态农业新价值。实施以健全绿色农业产业链为重点的政策项目,推出绿色优质高效循环特色农业促进工程,助推形成以绿色优质农产品全产业链为基础,集科技创新、休闲观光、种养结合的农业产业集群,推动一、三产业融合,促进绿色农业产业合理化与高级化。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,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,不断推动重点行业及领域的绿色化改造。重点保护发展潜力、市场认可度高以及具备鲜明特色的地理标志农产品,加速提升其市场影响力,支撑绿色农产品产销衔接需求,助力绿色生态价值向经济效益转化。
发掘数字化新动能,促进数据统计监测系统运行高效力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,从全维度、更高层次掌控农业发展变化,加速构建我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,以数字化、信息化引领助推农业绿色发展。精准对接绿色农业生产过程,设立地区农业生产大数据平台,全面、准确、动态、实时地监测生态环境和农作物的生长状态,并对获取的农业信息数据做出相应的特征分析,归纳提炼相关农情信息内在机制、变化特征、影响路径及演变规律,提取出农业生产监控预测的核心数据指标,以此加强农情信息发布与灾害预警分析。构建绿色农产品流通综合信息系统,对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进行数字化再造,提升绿色农产品产供销管理效率。打造自然资源资产负债信息平台,以信息化管理方式实现精准“绿色核算”,维护自然资源资产的保值增值。将人工智能、机器学习、数学建模等前沿技术应用到资源价格机制优化中,对农产品的生态价值与环境的损害成本进行量化核准,把控资源稀缺程度,测定市场供求信息,实现农产品市场高效运转。
构建激励政策体系,助推绿色农业技术创新应用高效能。完善绿色农业技术补贴政策体系。考虑地区要素价格、技术采用的物质成本以及当地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,构建动态调整的补贴标准;在财政资金紧缺情况下,补贴资金应优先倾向于农业合作社、种粮或农机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者,以减少补贴政策落实中的行政成本;针对农户强经济偏好及风险规避的特征,通过成本分摊、降低技术应用成本和产品价格补贴等方式,稳定农户技术采用良好的预期受益,形成可持续技术需求市场。构建多元化绿色农业激励机制,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,完善农业保险政策,推行农业的供应链金融,设立绿色农业的无息贷款,实施合理的保留底价等措施,加快构建可持续、广覆盖、多层次的农业绿色发展金融服务体系。采用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技术创新推广模式,借助市场为导向的内在驱动力,维持利益链条的稳固可持续,使三方博弈主体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联结体,确保技术创新的现实适用性,保障技术创新成果高效扩散。此外,大力推动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,引导消费者价值观,增加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度,从需求端拉动绿色农业的高速发展

  
   
资讯中心
  
名 誉 会 长
组织架构
管理办法
专家顾问
分会管理
管理办法
业务范围
分会领导
管理办法
管理办法
管理办法
管理办法
   
文件通知
管理办法